• 介绍 首页

    崇祯:朕就是盛世之君

  • 阅读设置
    第249章
      看眼前这架势……只怕要不了多久,还会有大批的官员过来,甚至锦衣卫那边,还特别传来消息,说有不少国子监的人,朝着午门这边赶来啊。”
      “这骆养性是想搞什么鬼!”
      不知真相的朱纯臣,神情凝重,垂着的双手紧握起来,说道:“去,再派一批上直亲卫军,给本公保住那帮锦衣卫。
      他们所护之物,乃张布袁崇焕罪行的,敢叫这帮文官、国子监的读书人,一拥而上将其摧毁,那你我就等着挨罚吧。
      本公即刻面见天子,你小心在此看顾好,记住,绝不可在午门处发生冲突,发现这样的苗头,就差人将其分隔开来。”
      “成国公……”汤国祚还想说些什么,但朱纯臣哪里理会其丝毫,快步就朝乾清门那边赶去。
      “这他娘的算什么事儿!”
      瞅着离去的朱纯臣,情绪激亢的汤国祚,忍不住骂了一声,随后便沉声喝道:“快,派一批人,去午门那边,给本侯护着锦衣卫。
      还有,从其他地方抽调上直亲卫军,赶来午门这边,随时待命,快他娘的去啊,看本侯干什么!”
      “喏!”
      袁崇焕游街示众一事,午门齐聚大批官员、读书人一事,以最快的速度,传递到内阁、六部等各个衙署。
      “韩元辅,您说这算什么事情啊。”李标紧皱眉头,情绪激动的说道:“骆养性这般飞扬跋扈,敢做出这样的事情,这分明是想践踏我文人的尊严啊。”
      “够了……这件事情你不要再掺和了。”
      韩爌眉头紧蹙,看向李标说道:“前几日,清流、读书人聚在一起,评议朝政,你敢说你不知情?
      骆养性胆子再大,他敢做出这等会引起朝野震动的事情吗?
      这背后代表着什么,你心里难道还不清楚吗?原本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,这件事情捅出来后,只怕……”
      “我……”
      听着韩爌所讲的这些话,李标欲言又止,眉宇间生出忧色,评议朝政一事,他的确是知情,但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啊。
      第二百一十三章 一出好戏
      “陛下……午门那边出事了!”
      朱纯臣神情凝重,快步走进公事房,便看见崇祯皇帝正在接见徐光启,心里一紧,忙拱手道:“臣圣前失仪,请陛下……”
      “徐卿啊……武备院这边,还要多操些心。”
      崇祯皇帝看了眼朱纯臣,对眉头微蹙的徐光启说道:“等所召的人才,悉数抵达京城后,要向朕禀明此事,朕到时要召见他们,尤其是那帮西洋传教士,朕要跟他们好好聊聊,看看大明之外,究竟还拥有那些好的东西。”
      徐光启忙拱手道:“臣领旨!”
      对现阶段大明以外的世界,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秩序,又处在何种境遇下,崇祯皇帝的心里是清楚的,也明白大明之后要做哪些改变。
      然在大明的内部,对此知晓的却并不多,崇祯皇帝要用自己的方式,叫大明跟世界联系起来。
      受上朝天国思想的影响,大明的一种主流思想,便是觉得大明之外的世界,没有什么好探查的。
      即便外面的疆域再怎么广阔,那也没有大明富饶,可事实上并非是这样的,倘若能逐步真正意义上开放海禁,国朝所面临的压力,就能相应减轻很多很多。
      谁又能想象的到,在大明朝廷于开海、禁海这件事情,反复横跳之际,离南洋最近的大明东南之地,民间盛行走私海贸之事,凭借瓷器、茶叶、丝绸等海外热销之物,每年赚取多少银子。
      只是这些赚取的银子,多数没有在大明流通起来,相反都被窖藏了起来,要不就购置田产。
      在崇祯皇帝的眼里,大明东南治下的权贵、官绅、地主、商贾,那多数都是造反派,银子银子没少赚,享受着赋予的特权,关键还他娘的骂朝廷暴政,不该于民夺利,这不就是纯纯的精致利己群体吗?
      “说,到底出什么事情了?”
      崇祯皇帝眉头紧皱,看向朱纯臣说道:“能叫你这个大明国公,京卫都督府左都督,表现得这般慌张,是有人聚众造反了?还是想冲击宫廷呢?”
      朱纯臣忙拱手道:“回陛下……是锦衣卫押解袁崇焕,在京城各坊游街示众,导致朝野间不少人,对此很是愤慨,说锦衣卫……”
      “他们倒是愤慨起来了,朕还没愤慨呢。”
      崇祯皇帝站起身来,冷然道:“锦衣卫督办袁案,是奉朕的旨意,锦衣卫做什么,不做什么,他们有什么资格,在这里指手画脚的。
      这有些人啊,总是抱有侥幸心理。
      国朝的风气,要是再不改一些,那迟早是要出大事。
      走,朕倒是想要看看,这帮人能闹到什么程度,徐卿,去叫上军机处所有人,陪朕去午门那边,看看这难得的盛况。
      王德化!你派人去文华殿,叫韩元辅、李标他们,全都去午门,也叫他们这帮内阁大臣,都好好陪朕看看!”
      “臣领旨!”
      “奴婢领旨!”
      就近段时期京城的舆情导向,崇祯皇帝清楚是怎么回事,若是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,仅靠一帮清流和读书人,想要知晓那么多内部,肯定是不可能的。
      读书人参政议政,在历朝历代都是明令禁止的事情,但在大明这边,渐渐的却成了一种风气,甚至还能影响朝堂。